新闻中心
News
分类>>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写就大医的“大”--健康·生活--人民网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写就大医的“大”--健康·生活--人民网2019年9月20日,距离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日仅10天,此时,喜庆的节日气氛已开始弥漫。这天,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的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授牌仪式上,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被授牌为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分中心,这是四川省范围内唯一入选的市级公立医院,标志该院已迈入呼吸学科临床研究的“国家队”。
“要做最好的专业,要培养最好的医生,要给病人最好的治疗选择和服务,这是医院时代传承的理念,是‘大医精神’的呈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徐俊波说。
“大医精诚,厚德积善”,是该院的医院文化,这一精神生长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传承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年代,发扬于为病人利益而奋勇拼搏的进取年代。
从首任院长戚寿南开始,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这所,有着78年历史的医院,她的每一代文化基因的传承者,都在努力书写着“大医”的“大”,也是为人民大健康写就的“大”。
文化的传承如同基因,是强大的。从历史深处读懂担当,就能明白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如今在市级公立医院中的地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创始人叫戚寿南,是我国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现代内科医学的奠基人。而该院的起步可谓非同寻常。
故事要从抗战说起。彼时,处于战区的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纷纷内迁成都,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就是其中之一,而戚寿南即在这里任职。其时,内迁的还有齐鲁大学医学院,他们汇聚在华西协和大学内,后来三所教学医院商定组建了三校联合医院,中大医学院院长戚寿南任总院长。
1941年7月,中大医学院为增加学生实习机会,在正府街新建立了附属医院,取名为成都公立医院。1946年5月,成都公立医院更名为“四川省立医院”,并由正府街迁至青龙街103号,我国著名的公共卫生专家陈志潜兼任院长,之后院长职务交由我国神经病理学创始人之一的黄克维教授接任。
1950年2月,“四川省立医院”又更名为“川西医院”,1952年10月再次更名为“四川省人民医院”。1954年,由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医院的人才、设备一分为二,成立了现在的四川省人民医院和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多次更名到最终确定为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距今已有65年历史,医院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而成长。但不论经历过怎样的变化,戚寿南、陈志潜、黄克维这些在中国医疗卫生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大家,为该院留下了永不熄灭的火种,为继承者续写“大医”的“大”埋下伏笔。
戚寿南作为一名专家和医院院长,他常常是饭未吃完丢下碗筷就赶到诊室,“戚院长”之名有口皆碑。“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由此开始传承: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冠心病属于常见死亡病因之一,当时的院长带着医生和工程师分别前往重庆、武汉、上海、北京等地参观学习,希望能研制出无创伤性的心血管仪器。学习归来,医院便与国防工厂合作研制生产出用于临床的超声心动图,自此之后大大提高了冠心病的诊断准确率。1975年,科研小组在研制与开展超声心动图的基础上,完成了对1600例青少年二尖瓣脱垂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这在国内是最早进行的调研项目之一。各种开拓创新的举动,为后来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的成立打下了坚实基础,前任老院长杜传礼带领团队建立的心血管病研究所如今已享誉西南。
之后的三医院人,为病人付出的精神依然热情如火:有方便新津老患者看诊,每周末免费上门服务10年不间断的心血管医者;有帮助九寨沟县提升医疗救治水平,每周奔波两地之间的重症医学专家;有为救治一名34岁严重心脏病患者,从北京调运设备成功为实施手术是先河;有“跨界”数学、物理发明出全新房颤消融方法,将成功率提升至80%以上的心内专家……
温度,还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持续传承。率先引入的“CICARE”模式,一改过去以医院管理便捷为主的方式,变为围绕患者“打转”。对医护和患者的沟通流程制定标准化流程,涵盖接触、介绍、沟通、询问、回答、离开六个环节。温度医疗,让患者切实感受到来自医院的诚意。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被授牌成为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分中心,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着重大意义。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护团队在主任李国平博士的带领下,近两年进步神速,成都市呼吸健康研究所、“钟南山院士创新工作站”先后在该院挂牌成立。徐俊波说,下一步,通过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这一平台,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将继续围绕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防治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建立更加规范、共享、安全的大数据库,将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及诊治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努力建设区域医疗中心,为全市甚至全省群众的呼吸健康保驾护航。这是“大医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升华:走出去,引进来,资源整合,携手为病人提供服务。
新的时代里,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一个开创者的名义在路上,不断涌现的人和事,让“大医精神”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梁益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为帮助国内更多患者,剑指“中国脊柱矫形中心”建设;肥胖已经成为“社会病”,西南地区首创的多学科联合 “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不仅帮助肥胖患者脱离生命危险,更是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回归社会;率先建立起的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让检验结果得以国际通行……至今,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已建立起6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专科及17个市级重点学科,同时附设成都市心血管病、神经疾病、呼吸健康和肿瘤4个研究所,10个新兴学科的孵育计划“在路上”,另有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多学科肺结节诊断中心、体检、医学美容、消化道早癌筛查及精查内镜下早癌切除(ESD)等特色诊疗。
而“大医精神”的外延,还在不断拓宽、加深:作为成都建立的首个区域医联体,经过4年发展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蒲江医联体已然成为全国医联体建设的标杆之一,形成以了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为牵头,蒲江县人民医院为枢纽,乡镇公立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底的“1+1+N+n”纵向紧密型互通式诊疗闭环;为支援藏区及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医疗队、扶贫干部扎根得荣县、理塘县、南江县,实打实推进“传、帮、带”及精准扶贫工作,先后帮助两地县医院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同时建立起党建共建深入贫困户的扶贫帮扶模式,真正搭建起了一条连接两端的绿色通道;近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托管邛崃市二医院签约也已完成,托管后将毫无保留下沉优质资源ky体育平台登陆,量身定制管理模式,力争实现邛崃二院学科建设、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总体上升,为当地居民及天府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的建设提供健康保障……新尝试持续激发医务人员的创造性,进而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这正是对“大医精神”的拓展和践行。
时代在进步,理念也在改变。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在对标国际一流诊疗理念发展建设的同时,更是肩负起了疾病预防关口前移的重担。“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是健康成都建设的重要基石之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徐俊波表示,经常性、持续性的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是人民群众切实的健康需求,也是医院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行动表现。
率先启动的“科普健康讲堂”已完成21期活动,由院内骨干力量为带来不同主题健康科普教育,俨然成为居民手中防病、治病的利剑;与羊市街社区党组织携手建立的首个院地合作健康主题公园,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以科普教育为主题的健身休闲场地,同时打造的“九思长廊”党建阵地,让传统的“九思文化”融入医务人员的诊疗服务,通过党建引领、文化交融,院地形成良性互动,为守护社区居民的健康开辟了新路径;此外,医院正着手慢性疾病患者信息化管理课题,致力于为公众建立健康档案,以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链条的医疗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刘早阳表示,医院还将通过不断实践,将“大健康、大共享”的“大”落在实处,进而为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贡献新时代卫生健康人员的力量。(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供稿 作者:邓晓洪 廖光华 李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