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ky体育 > 健身知识 > 健身常识

健身知识

Fitness knowledge

分类>>

《常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政策解读

2024-08-09 04:31:4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常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政策解读近期,我市制定出台《常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计划》),现就有关情况解读如下。

  《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国务院制定全民健身计划,明确全民健身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保障等内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周期与每5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期并形成制度。

  全民健身为国家战略,关系全民健康,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习总强调,“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前夕,习总专门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建成体育强国”明确写进了2035年远景目标。省委省政府把“建成体育强省”写进了2035年远景目标。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上级部署,推动常州市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切实解决全民健身发展不平衡、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必须认真谋划未来五年我市全民健身工作,精心制定新周期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实施计划》重在落实习总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主要依据和参考,结合常州全民健身工作实际进行起草。

  《实施计划》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总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为总纲领、总命题、总要求,全面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城市文化软实力、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实施计划》坚持与《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和《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相衔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全市全民健身工作的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达到更高水平,创建国家全动健身模范市,深化运动健康城市建设,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全民健身进一步融入城市文化,成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具体涵盖以下五个方面:

  (一)城乡居民身体素质得到新改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3%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4%。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

  (二)全民健身设施供给达到新水平。城乡一体“10分钟体育健身圈”功能日益完善,新建改扩建35个有一定规模、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街道(镇)基本全覆盖,新建更新农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800个。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达1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平方米。

  (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实现新提升。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6名,“运动健康大讲堂”社区覆盖率达50%,形成以体育医院为中心,基层运动健康指导门诊为基础的“一中心多站点”运动健康服务模式。全市5A级体育社团达到8家以上,4A级达到30家,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加快培育发展。

  (四)全民健身活动展现新面貌。“运动龙城大联赛”品牌美誉度、参与度不断提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线项全民健身网络品牌赛事。打造常州市社区运动会。

  (五)体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650亿元左右,体育服务业比重达70%以上,人均体育消费达到3800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5%。

  《实施计划》提出了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明确了解决健身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路径。重点开展8个方面工作:

  (一)优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增加要素供给。重点围绕高铁新城、老城厢复兴和“两湖”创新区发展,加快高铁新城赛事中心、溧阳全民健身中心、金坛全民健身中心、武进(西太湖)体育中心和薛家、遥观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实施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工程,加强室外健身器材信息化管理,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器材智慧化升级,开展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综合试点,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

  (二)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提升品牌影响。举办全民健身月等全民健身主题活动,塑造“运动龙城大联赛”品牌,不断加大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力度,培育“一镇(街道)一品”“一村(社区)一品”赛事活动,举办全民健身网络赛事及线上推广活动,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常州社区运动会”。加快引进足球、篮球、网球等品牌价值高、市场前景广、国际影响力大的重大体育赛事。

  (三)提升健身服务供给能力,加强科学指导。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打造“运动健康大讲堂”品牌,定期开设“运动促进健康”为主题健身讲座,修订完善《常州市业余运动等级评定办法(试行)》,推广运动处方师培训,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四)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组织,健全网络体系。加快推进体育社团分类改革,加强体育组织党组织建设,推行体育社团负责人公开招募制度,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建设,鼓励和扶持体育俱乐部发展。

  (五)促进重点人群体育健身,推进全民健康。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办好青少年体操节、青少年体能训练营及青少年暑期夏令营等活动,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发挥各级老年育协会的作用,提高健身设施适老化程度,完善残疾育训练和康复设施,鼓励妇女积极参与群众性健身活动,加强少数民族体育的统筹规划,推动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开展。

  (六)提增体育产业规模水平,强化消费引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体育全产业链发展,实施自主品牌战略,促进体育产业市场主体梯度化发展,推动体育企业上市,壮大运动项目产业,加快建设体育产业载体平台,扶持一批体育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经济效益良好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加快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创建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

  (七)加快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拓展内涵格局。推动体育医院向二级以上体育专科医院方向发展,加快运动健康指导门诊建设,成立常州慢性病运动干预研究中心,持续开展中小学学生脊柱侧弯公益筛查,继续举办中国常州国际运动康复大会,建设江苏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支持在家庭医生服务包中纳入运动指导内容。

  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健全完善“体校主导、一校多点、体教融合、产业支撑”的青少年训练培训新模式,支持常州体育运动学校校外办学点建设,推进常州体育运动学校升格高等职业院校,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新格局。

  加快培育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长三角地区精品体育旅游项目,组织申报、推介江苏时尚体育好去处、“魅力江苏最美体育”全省最美跑步线路及最美乡村健身公园。

  (八)弘扬全民健身特色文化,营造浓郁氛围。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不断发挥全民健身在建设富有魅力历史文化名城中的积极作用,推广全民健身基层典型人物和单位的示范效应,讲好群众身边的健身故事,挖掘运动项目文化内涵,打造发现常州定向赛、“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等体育IP品牌,融入长三角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一体化,参与国际大众体育交流。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应将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加以推进。各地制定出台本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落实主体责任、完善监管制度。

  (二)加大政策扶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力度,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加大财税优惠政策和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拓宽社会资本投入全民健身事业渠道,加快全民健身法制化建设。将全民健身发展所需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利用计划。

  (三)夯实人才基础。加强部门协同,畅通培养渠道,加强健身指导、运动康复、组织管理、科技研发、宣传推广、志愿服务等方面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全民健身人才评价机制,加强与在常高校合作攻关,推进全民健身智库建设,开展全民健身理论研究、健康促进、慢病干预、科学健身等相关研究工作,为全民健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强化安全保障。加大公共体育场馆、重大体育赛事活动的安全检查力度。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建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ky体育app下载官网手机版。落实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和要求,做好全民健身赛事活动防疫指引。

  (五)加快智慧赋能。运用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深化体育健身数字化改革,依托“我的常州”APP平台,建设“常享动”智慧体育管理平台,提升智慧健身服务水平。围绕“一网三通五办”建设,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

  (六)优化评估机制。建立体育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动态评估反馈机制。市政府将定期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成效进行第三方评估,对重点目标、重大项目的推进情况进行专项评估。在2025年,各级体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体育部门报告。

href=""

搜索